跨境电商彰显外贸韧性,多元布局驱动全球买卖
一、数据亮眼:进出口双增显韧性
7月14日,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,经初步测算,2025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约达1.32万亿元,同比增长5.7%,展现出强劲活力。其中,出口表现稳健,规模约1.03万亿元,增长4.7%;进口需求尤为旺盛,总额约2911亿元,增速高达9.3%。
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对此解读称,跨境电商进出口的整体正增长,印证了我国外贸基本盘的坚固与行业的强抗风险能力。同时,近一成的进口增速,清晰反映了国内消费市场对海外优质商品的渴望,是消费扩容升级与外贸趋向平衡发展的生动注脚。
二、驱动因素:多元力量共筑繁荣基石
优异成绩的背后,是政策、技术、供应链与市场战略等多重因素的协同发力。
- 政策红利持续赋能:国家层面持续释放制度红利,为行业增长开辟更广阔空间。例如,2025年1月27日,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,明确支持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发展的出口退(免)税政策;此前于2024年11月25日,海关总署亦发布公告,推出了“取消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企业备案”、“简化出口单证申报手续”等便利化措施。
- 技术创新驱动效率提升:人工智能(AI)、区块链、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,为行业降本增效提供了全新可能。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举例指出,利用AI大模型自动生成商品的多语种介绍视频,不仅能有效覆盖多元化市场,降低本地化成本,更能精准地将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量。
- 供应链基础持续巩固:强大的国内制造业与高效的国际物流网络,共同构成了跨境电商发展的坚实底座。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,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8%,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。同时,海关总署数据表明,截至今年6月,贯通亚欧的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突破11万列,畅通了中外数百个城市。
- 市场多元化对冲风险: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,企业积极调整全球布局。海南大学“一带一路”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表示,跨境电商企业在稳固欧美传统市场的同时,正加速开拓新兴市场,通过定制化产品迎合当地需求,有效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,增强了抵御汇率波动等风险的能力。
三、成果丰硕:“数字桥梁”联通全球
经过多年培育,我国跨境电商已在市场规模、主体数量和区域辐射上取得显著成果。据商务部2024年11月22日数据,我国跨境电商出口企业数量已达12万家。截至今年7月15日,A股市场中归属于“跨境电商”概念的上市公司更达到325家。这条快速连接各国生产者与消费者的“数字桥梁”,已成为构建“买全球、卖全球”新格局的关键支撑。
四、展望未来:迎接挑战迈向高质量进阶
尽管前景广阔,但长远来看,我国跨境电商仍面临诸多挑战。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思源指出,“最后一公里”配送效率、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度、以及日益增长的合规成本与复杂性,都是行业亟待突破的瓶颈。
为推动跨境电商实现提质升级,迈向高质量发展,宋思源建议相关部门与企业需在多方面协同努力:
- 深化国际合作,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。
- 强化物流基建,整合中欧班列、海运专线等资源,提升末端配送能力。
- 加大技术研发与人才储备,为行业创新注入持续动力。
- 聚力品牌打造,提升产品附加值与核心竞争力,并善用数字营销拓展全球影响力。
应对这些挑战,无疑是推动我国外贸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优势的“必答题”。